中国教育在线
中国教育在线
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
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
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
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
谨防素质教育走入功利化歧途
2017-10-17
南京日报
作者:
关注掌上高考

  北京某重点小学组织学生开展苏轼研究,连日引发社会争议。归纳起来,争议焦点主要有二:其一,小学生应不应开展类似“高大上”的课题研究?其二,已经公布出来的“研究成果”,到底是不是拼爹拼出来的?

  在我看来,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可能还不在这里。

  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。前阵子,央视热播大型纪录片《苏东坡》,有朋友问我的观后感。我说,这部片子比较浅显却很有趣。它的最大亮点,在于一路探访东坡行迹、采访各界人士,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、热爱生活的大文豪形象。我认为,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走近苏轼,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生活细节、经典文本入手,感受他的文字之美、人性之善,而不是把老先生的文字、生平拆得七零八落,试图从中“发现”些什么。

  小学生当然可以像大人一样“研究”苏轼。不过,这样的研究更应贴近自身视角、符合认知实际。如果像新闻所说,一群孩子在大人的主导、帮助下,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来探讨苏轼的“旅游品牌价值”,分析其作品中高频词的分布及意义,展现其朋友圈的类别分布等等,其视角和套路怎么看都是成人化的。大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去拿项目、做课题、评职称,可是孩子们呢?对于他们,苏东坡难道就只剩下了这么点当下意义、实用价值?

  教育的目的是立人。最好的教育方法,莫过于用和风细雨、无声浸润的方式去熏陶人、塑造人。与其让孩子们用现代手段“研究”苏东坡,还不如让他们用心“研读”苏东坡更有价值。成年人引领孩子们阅读苏东坡华彩四射的诗词文章,探寻他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,从中感受苏东坡其人其文的独特魅力,要比开展专业的、实用的、更成人化的“课题研究”更贴近孩子实际,也更能提升内在素养。对孩子的未来,它更有“无用之大用”,也更接近素质教育的本义。

  有位校长说得好:“不要一提素质教育,就马上想到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安排得满满的。”放眼四周,现实中类似“研究苏东坡”的误区比比皆是:有人认为,让孩子从小学习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;也有人认为,让孩子尽可能早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知识、技能,具有更多竞争优势,就是素质教育……其实,技术的习得是一回事,而素养的形成却是另一回事。一个会熟练弹奏贝多芬、李斯特、德彪西的人,未必就是一个真正理解音乐、具备人文素养的人。否则,何来龙应台所说的“会弹钢琴的刽子手”?素质教育一旦走入功利化的歧途,满眼都是考级、竞赛、优录、加分,都是热热闹闹的表演、风风光光的展示,乃至于由成年人越俎代庖、揠苗助长,在本质上,却是换了马甲的应试教育。

  素质教育之所以比应试教育更符合时代需要,首先因为它既能让受教育者学到知识、掌握技能,又能养成人格、具备素养。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,不只是让受教育者在形式上获得某种收获或认可,更在于点燃探索热情、塑造价值观念、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走向。更多时候,这样的教育是不事声张、不图速效的持续涵养,是默默耕耘、静待花开的耐心守护。要说障碍,功利化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。对变了味的“素质教育”,我们理应保持一份平常心、警惕性,不该盲目推崇、一味跟风。

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
相关新闻